▲ 台北樹蛙有良好的保護色
大部分的蛙類都具有腺體,但是並不是每一種蛙都有令人致命的毒腺,就算是擁有毒腺的蛙類,應該也不喜歡使用到它。基於這個前提,有毒的蛙類通常會先展示出有毒的標記,例如鮮豔強烈的花紋或色彩,用來警告侵犯者不要輕易的嘗試。另外,在自然界中一些弱勢的生物,牠們為了求生存也會利用這種現象,就是把自己的外觀模擬成跟有毒的生物很像,這樣可以來嚇退敵人,有少數蛙類就是採用如此方法避敵,不過在台灣並沒有如此特殊的蛙類。
但是其他無毒的蛙類也不是天生就要被欺負的,牠們還是發展出自己的生存之道—「看不到我,當然不會來攻擊我」。要消失在環境之中是不可能的,不過融入環境之中就簡單多了,這就是所謂的「保護色」。保護色最佳的例子就是:許多棲息在樹上的樹蛙背部呈現綠色,在地上活動的赤蛙則以褐色或棕色調為主,這都是為了和環境顏色相配合,達到隱蔽的效果。
除了能藉由皮膚的保護色外,還有的藉由保護花紋來做防禦的。例如有些蛙類的四肢有深色橫紋、體側有縱向花紋、或者在背部中央有一條淺色背中線將身體分成兩半,這些花紋都是為了打破身體原有的輪廓,讓青蛙看起來不像青蛙應有的外型,來干擾天敵本能的覓食搜索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