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时代体现新价值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来临,人们坐在家里看世界已成为可能,站在风口的电商零售行业迅速崛起,同时也给广大消费者购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我们以前都只能品尝到本地的传统小吃,外地的传统美食对于大家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自从电商线上零售行业的发展完善,让全国各地传统小吃美食如同插上了翅膀飞到千家万户,庞大的需求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
像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各种传统米粉类小吃食品加工企业从小作坊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并大放异彩;比如柳州螺蛳粉,经过几年的宣传推广,自2016年袋装螺蛳粉产业迎来腾飞,同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园投入使用,产业园通过统一规范管理,迅速诞生了一批新的品牌,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600亿元,柳州市邮政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柳州螺蛳粉寄递业务量日均超过33万件,一碗螺蛳粉,带火一座城,螺蛳粉已成为柳州最亮眼的名片之一。
庞大的销售量,自然也需要扩大相对应的加工产能和原料采购,而制作各类米粉的主要原料粉米就是早籼稻系列品种中的桂朝和圆粒早,这些早稻品种近几年来一直备受米粉和粉米加工企业青睐,各级储备库轮换销售也是供不应求,销售价格持续走高,两广和闽浙地区种植的桂朝收储企业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3200元/吨左右,圆粒早稻收购价格达到3000元/吨左右,两广地区传统种植的各类早香、早丝苗等优质早稻品种,当地大米加工企业收购价格每吨达到3300元-3600元,这些品种每年都是由当地大米加工企业收购加工后进入高端大米消费市场,早稻重新确立了自身的市场价值。
2023年早稻种植基本情况
一、早稻种植区域
我国早籼稻传统种植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四省区的大部分地区,浙江、海南、福建、云南等四省的部分地区以及湖北鄂东南和安徽皖南部分地区,而主要种植面积集中在江西、湖南和两广地区,四省区占早稻种植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二、早稻种植面积分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最近三年我国早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7000万亩以上,其中,2020年为7125.9万亩,2021年7101万亩,2022年7312.6万亩。根据目前各区统计数据,江西和湖南两省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分别在1800万亩以上,广东省种植面积1300万亩以上,略有增长,广西种植面积保持在1200亩以上,安徽、湖北、浙江、海南、福建五省基本维持在150万亩-250万亩之间,部分省份略有增长,云南保持在40万亩左右。预计2023年种植面积总体稳定略增。
三、早稻产量预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最近三年我国早稻总产量基本稳定在2800万吨左右;其中,2020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729.7万吨(545.5亿斤),2021年为2802万吨(560亿斤),2022年达到2812.3万吨(562.5亿斤)。
今年二季度初期南方地区持续阴雨低温天气对早稻前期生长发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中后期温度快速回升,日照时间充足降雨量充沛,自抽穗扬花以后,几大产区基本没有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总体长势良好,成熟阶段籽粒饱满,产情总体好于上年。
通过对各主产区调研和实测,目前上市早稻的单产基本都在450公斤/亩左右,早优产量稍低,普早产量略高一些,烘干整理后基本能达到国标三等及以上,平均单产略高于去年的394.3公斤/亩,另外今年收获阶段天气以晴热为主,湿粮收购转运烘干都很及时,粮食耗损率同比有所下降,在种植面积总体稳定,单产水平略有上升,且自然耗损下降等诸多利好因素作用下,2023年早稻丰收基本定局。
各产区种植品种和收购价格
一、沿海南方地区早稻种植主要品种
我国早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十省区,各地种植的品种也都有所不同,这主要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巿场实际需求来定。两广地区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合优质水稻的生长发育,而广东泛珠三角地区对大米的消费要求较高,主要品种为香米和丝苗米等高端籼米。
另外就是两广地区对各类米粉的消费需求量也较大,比如广东肠粉、广东米排粉、广东河粉、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等,两广地区各类米粉知名品牌众多,消费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因此两广地区早稻主要种植品种为各种品种的早香稻、早丝苗和一部分制作米粉专用的桂朝稻,其中各种早香稻和早丝苗占种植面积达60%以上;福建和浙江主要以甬优和桂朝为主。
二、内地省份早稻种植主要品种
就早稻种植条件而言,内陆地区的气候条件要弱于南方沿海地区,由于早香稻和早丝苗等优早品种的生长周期普遍要比普早要长一些,包括桂朝、甬优等均属于晚熟品种,受气候变化影响,内陆地区种植优早并不是很适合,种植双季稻在双抢季节不但要抢收早稻,还要抢种晚稻,季节不等人,等早优完全成熟再收割,就会影响晚稻的生长发育,没有完全成熟就收割又会影响产量。
因此,江西和湖南及其他内陆地区由最初的种植圆早和普早为主,经过多年优早和普早不断试种权衡,今年又回归到以种植圆早和普早为主,少量早优的种植结构,其中圆早和中长粒普早种植占总面积约超过七成,有部分地区种植早优品种,占总面积不足三成。
三、各区主要收购价格
自七月上旬开始,两广地区早籼稻陆续上市,中旬江西和湖南产区也紧随其后上市,市场收购价格没有悬念普遍高开,广东水份30点左右现收的湿粮到厂价1.1-1.3元/斤,广西30点左右现收的湿粮到厂价1.05-1.2元/斤,江西水份30点左右现收的湿粮到厂价0.9-1元/斤,湖南水份30点左右现收的湿粮到厂价0.9-1元/斤,价格根据品种不同和水份含量多少增减;目前市场购销也在稳步进行,整体呈现高开稳走偏强趋势。
任何商品的价格是商品本身真实价值的体现,而价值又是市场供需关系所决定的,所以任何经营行为都要遵循市场规律,一厢情愿地想低于市场价收购,又想高于市场价销售,赚取比别人更多的利润,最终都会得不偿失,粮食烘干中心和稻米加工企业都是一肩挑两头,一边是种植户一边是市场,只有平衡好两边的利益关系才有资格挑起这副担子,任何一边失去平衡都会导致两头失踏,没有了担子自然就轻松了,但同时也失去了市场。
多元化需求决定了定价权更侧重于市场
一、早稻有效供给和品种分布
前面有数据表明,根据今年早稻的种植面积及生长发育和收获情况分析,单产和总量保持稳定或略增,理论上讲应在2800万吨以上,根据各产区的种植面积,主要粮食集中在两广和江西、湖南四省区。
根据市场调研和各方面反馈数据,两广地区香稻和丝苗等优质品种占比六成左右,桂朝和短圆粒早稻占比四成左右;江西圆早和中长粒普早占比超七成,早优占比不足三成;湖南早优种植面积稍多一些,预计接近四成,圆早和中长粒普早占比六成左右;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湖南因为特殊原因,有一部分粮食只能进入饲料市场,具体数量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帐,这个情况今年江西早稻也高于往年。
二、大米加工企业需求同比增长
二是加工粉米的加工企业对圆粒早稻的采购需求,因近几年来粉米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激发了加工企业的采购热情,加工企业在保证日常生产的同时,还要适当建立一定库存以保证后期持续生产,特别是湖南加工粉米的企业比较多,长期供应两广和云贵川渝等广大地区的巿场,而湖南因为本地粮源的特殊情况,必须要跨区去江西市场采购圆早补充库存。
三是湖北、安徽和江西本地部分加工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供应,在2022年粮食库存不足且价格持续高企的情况下,缺粮企业只能选择采购早优补充原粮库存维持市场正常供给,但今年早优种植面积同比有所下降,部分加工企业无耐只好退而求其次,采购米质稍好的中长粒普早掺入丰良优加工;早稻市场需求由相对单一局面转变为多元化需求,销售渠道变宽。
三、主要需求主体话语权减弱
早稻需求最大主体仍是各级储备粮轮换补库,这一点无需争议,商品市场需求方如果过于单一,那么在定价方面就拥有相对话语权,供方就会陷入被动局面。我们应该都记得,去年收购早稻的烘干中心和加工企业赚到钱的比较少,甚至还有一些主体亏本,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需求方相对较为单一,这样市场就失去了自动调节功能,需求方相对掌握了定价权。
去年大部分收购主体直到8月10号才开始收购,持粮主体在销售渠道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不得已只能割肉变现,被动接受亏本销售;而今年大部分收购主体在7月10号之前就都公布了收购价格,各持粮主体反而不急,销售积极性并没有那么高,主要原因是明显感觉到需求方增加了,销售渠道更多了,既然有了选择空间,当然就要价比三家了。
经营策略及建议
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今年早稻高开稳走已无悬念,根据目前产销区的招标采购价格和主流烘干中心湿粮收购价格,在不人为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基本都能顺价销售,只是管理和细节把控上的区别导致利润空间有所差别,建议储存条件不允许、资金周转不充裕的中小型烘干中心,采取边收购边烘干边销售的模式为宜,这样不但可以避免资金积压而影响湿粮正常收购,还可节省干粮压库的保管费用。
烘干中心的特点是收购湿粮烘干后销售干粮,其实跟贸易商是一样,只要有利润就尽量采取快进快出的经营模式,货物流转的速度越快资金就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毛利率自然就越高,创业和学习知识一样,是依靠长期积累发展壮大的,一口吃不成胖子。
二、加强合作互惠互利
有一定条件的烘干中心可在区域内寻求多方合作,包括烘干中心和加工企业,甚至是专业补库的经纪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联合投标各负其责共同履约,在行业内卷越来越严重的当下,产业链上下游每个环节的利润都被压缩到极限,分工合作互惠互利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今后种植大户、烘干中心、贸易商、加工企业、大米经销商等产业链上的所有经营主体都要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伙伴进行通力合作,合作方各负其责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才有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
三、理智面对市场波动
自七月上旬两广地区早稻陆续上市以来,至中旬江西、湖南紧随其后也开始上市,两广地区已接近尾声,江西、湖南正处于上市量最大的阶段,这个时期大量粮源在市场上待售,短期内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入库进度跟不上,造成车辆大量积压,收购企业或加工企业借机适当调整收购价格,是一种经营手段,有降低成本的机会肯定不会错过,这种情况在粮食大上市期间经常出现,但市场大的走势不会改变,到一定时期当收购量下降自然也会恢复原价或适当上调收购价格;包括收储企业上调招标采购价格或下调招标采购价格,也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比如有些收储企业轮换架空期即将临近,为了保证在轮换架空期内完成补库任务,合理提高收购价格是正确选择,也就是利用价格换时间,而对于轮换架空期还较早的企业,有较充裕的时间,那么适当下调收购价格降低成本,时间充足就不担心收购进度慢,这就是利用时间降低成本,各得其所;因此对于市场短期小幅波动无需太过敏感,关键是要找到造成波动的原因,不要见风就是雨,人云亦云。
四、整合资源合理利用
每年的第三季度,大部分企业的原粮库存都处于一年当中比较低的时候,因为中晚稻新粮在九月底开始上市,一般只须准备两个月左右的库存,这样一来,企业的大部分资金和仓库自然就会闲置,如果闲置的资金是银行贷款,还需承担一定的财务成本,在早稻主产区又不是加工粉米的企业,可以考虑盘活闲置资源,即寻求粉米加工企业或米粉加工企业合作代收代储加工粉米的圆早,双方谈妥储存时间和合理费用即可,这是个双赢的合作。
因为早稻的最大特点就是上市时间快流通周期短,而且种植户“双抢”季节为了抢时间,绝大多数都是选择卖湿粮,八月份再生稻也将上市,大部分烘干中心在能顺价销售的情况下都会选择及时出售,不会久留,这就对规模较大的加工粉米的企业很不利。
[免责声明]发布者所发布的所有信息仅供用户参考,不对任何因使用这些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中华粮网
更多精彩:
【玉米独家】天气助力,玉米欲重回高位?
1-6月我国小麦大豆进口增加 玉米稻米进口大降
【中肥网】亏了两年赚俩月 最惨肥料终逆袭
电话:0451—88001128
QQ:23232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